馬自達CX-30的價格出來之后,我發(fā)了一條微博,評論區(qū)毫不意外地,一整片全都是“下次一定買”。
啊,你們啊,太不給馬自達面子了……雖然“下次一定”,可是這款車真的是漂亮又好開。只是它可能照顧不到主流消費者的主流需求而已了。但是在“偏門需求”,例如不落俗套的美學,需要纖細神經(jīng)去感受的駕駛樂趣,卻又做到了車壇獨一家。
這時候,我又想起了馬自達說過自己是一家“小公司”。不迎合主流市場的需求,只做自己認為好的產(chǎn)品,像極了那些有個性的藝術家。
現(xiàn)在回過頭來看,敢于承認自己是小公司,真的不簡單。這需要勇氣和底氣。說自己小,示弱是需要勇氣的,這是第一層意思。而更深層次的意思,是需要有非凡的硬實力,才能成為一家小卻有存在感的公司,才有這個底氣說自己是“小公司”。
馬自達因為小,所以只能靠苦心鉆研大公司不鉆研的技術,從而找到突破口,曾經(jīng)的馬自達深知硬碰豐田沒勝算,于是在德國NSU公司手上盤下轉子引擎的專利使用權,靠轉子發(fā)動機一機成名,F(xiàn)在又研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汽油壓燃發(fā)動機,創(chuàng)造出Skyactiv-X發(fā)動機。
做舒適、操控的平衡性做不過本田豐田,做舒適做不過日產(chǎn)大眾;研究純正運動車和跑車,又燒不起這么多研發(fā)資金,也沒有這么大的市場可以回本……絞盡腦汁,馬自達終于找到了一個鉆研方向,研究“人馬合一”。
這么看來,馬自達的技術發(fā)展史,就是一部鉆車壇牛角尖的心酸血淚史。就算如此,鉆牛角尖,能鉆總比不鉆好。要是不鉆這個牛角尖,恐怕連牛角尖這個狹窄的生存空間,都要被壓榨到蕩然無存。
這是殘酷的物競天擇的結果。如果你是一個小公司,卻做著和大公司一樣的產(chǎn)品,那么被吃掉或者被淘汰,是遲早的事。你們看到的那些消亡的小品牌,都是沒有個性的品牌。只有走出一條有鮮明特點的路,具備不可替代性,才有辦法在殘酷的車壇生存下來。
慘歸慘,能夠在某些非常個性化的需求里面鉆研到極致,一說起xxx就想起yyy,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牛叉的存在,不是誰都做得到的。也只有這樣做,這些小公司,才能在槍林彈雨里面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。
車壇不乏小公司,除了馬自達,阿爾法羅密歐毫無疑問也是一個小公司。而且阿羅的調(diào)性和馬自達的相似程度,更高于寶馬和馬自達:以高端豪華重塑品牌,主打操控和駕駛樂趣,代表色是激情的紅色,不會為后排空間屈服,叫好不叫座……
某程度上說,把馬自達說成東瀛阿羅,比東瀛寶馬要更加貼切。
它們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,有極強存在感的,即使體量很小,卻無法忽視其存在的“小公司”。在他們的得意技的領域,連傳統(tǒng)大品牌都干不過他們,所以他們才有立足之地。
除了它們,這些個性鮮明的小公司,一抓一大把。斯巴魯,小公司,有水平對置發(fā)動機和全時四驅;路特斯,小公司,它是輕量化小跑車的標桿;沃爾沃,小公司,說起安全就一定會想起它;西亞特,小公司,以前和大眾同質(zhì)化,活在大眾陰影下,所以現(xiàn)在要轉型了。
那么,國內(nèi)有哪些小公司呢?注意,在這篇文章的語境里面,小公司是個褒義詞,是“小而精”的意思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有這種小公司的氣質(zhì)。沒有任何一個銷量不高的品牌,是能夠用“一說起xxx就想起yyy”套進去的。
當然,換成負面的說法,也不是沒有:“一說起抄襲就想起眾泰”,“一說起騙補就想起知豆”。
國內(nèi)雖然有很多汽車品牌了,不過似乎誰都不愿意退一步主動宣布自己是二線品牌,更何況告訴人家自己是小公司。剛才我也說過了,承認自己的小,需要的自信和底氣,比盲目把自己吹大要多得多。
銷售規(guī)模小,就能成為小公司嗎?絕對不是的。小公司的思維,就是要精心鉆研出自己的一招必殺技,能把巨人撂倒的那種。所謂不怕千招會,就怕一招絕。練絕招,本來就是中國品牌最缺的。
是時候沒到啊。想想看,在汽車行業(yè)景氣的這些年,大家都在做增量市場,競爭環(huán)境不夠充分。很多品牌并不需要很核心的競爭力,每一樣做到70分,甚至都不用合格。價格看著厚道,配置堆滿配置表,總有人會為這些堆砌的配置買單。
這時候,所有的汽車品牌只要緊跟大勢,總能撈著點什么。而且技術研發(fā)就像是玩養(yǎng)成游戲,前期很可能光投入不見效,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玩意兒。能舒服賺錢,為什么要給自己制造困難,去練一兩招一技之長?
然而當市場收縮,市場格局定型,馬太效應就會逐漸顯現(xiàn)。其實不用說“會”,現(xiàn)在的中國車市就已經(jīng)發(fā)生這件事情了。頭部品牌可以在負增長的大趨勢下銷量逆勢上漲,你說是動了誰的奶酪?
主流品牌滿足了主流的消費需求,大口吃肉。非主流品牌還跟在主流品牌后面撿殘渣,撿不出個康莊大道的。
你還別說。倒是那些很多人看不上的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造車”品牌,因為明白自己是這個游戲的新玩家,一切從零開始,反倒有這種練好一招絕招的覺悟。既然一無所有,也不具備正面競爭的全方位實力,那么靠單點突破自然是一個理所應當?shù)漠a(chǎn)品邏輯。
特斯拉就是這種極度偏科的學生,雖然做得不好的地方確實無法直視,可是做得好的地方也足夠讓人癡迷,讓人允許它犯錯。再例如蔚來的保姆式售后服務,我就問你香不香(不展開討論它存在的其他問題,否則阿羅的可靠性和斯巴魯?shù)挠秃目刹桓吲d了)。
有的品牌真的應該轉型成小公司啦(這里不點名,點名得罪人)。消費市場越來越飽和,做一線品牌都在做的產(chǎn)品,撈不出未來。另外正是因為市場飽和,汽車產(chǎn)品細分市場越切越細,這正是給小品牌見縫插針的機會。
當然,承認自己是小公司,不再和主流市場的主流產(chǎn)品正面競爭,這是一件需要很高明決策能力的事情,尤其是對于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來說,定義一個之前不存在的產(chǎn)品,比對標一個已經(jīng)存在的產(chǎn)品,難度大很多。
這太難了。我們從來都喜歡做大,我們崇尚以大為美。要小而精,只看這個“小”字,就已經(jīng)太扎眼了。也罷,期待國內(nèi)出現(xiàn)一個像馬自達這種小而美的公司,也許只是我一廂情愿。
小而不精的,讓他自然消亡吧。做大做強,才是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