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,各大汽車廠商為了討得國內(nèi)消費者的歡心,可謂費煞苦心,因應(yīng)消費者的用車需求,不斷對旗下的王牌車型拳頭產(chǎn)品進行更新迭代,提升競爭力。同時,針對部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不斷衍生的細分市場,各大廠商們也隨之而推出一些個性化十足的車型。
然而今年以來,國內(nèi)車市的景氣度與往昔的盛況相比,確實有一定的差距。即使是昔日的爆款車型銷量上也難免出現(xiàn)一定下滑。而那些主打個性的新車,在萎靡不振的市況下,是否又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呢?
個性車型確實不叫座
近兩年,國內(nèi)汽車可謂是刮起了Coupe、轎跑的熱潮,例如主打Coupe的SUV車型、轎跑SUV車型,廠商都試圖通過推出這些全新車型,在略為黯淡的車市引起爆點或?qū)崿F(xiàn)品牌的向上突破,其中自主品牌的態(tài)度尤為積極。單就今年年內(nèi),9款上市新車中便有5款以Coupe為賣點的SUV車型,4款為自主品牌、1款為合資品牌,剩下的幾款車型屬于豪華品牌的SUV Coupe車型以及轎跑GT車型。
銷量應(yīng)該算是評價一款車型是否成功的關(guān)鍵因素,然而在9款新車中,銷量最好的2款車型也不過月銷3000輛,其它車型只有不足2000輛的月銷量,更有甚者是銷量榜上無名。豪華高端個性車型不走量,應(yīng)該是在豪華廠商的預(yù)計之中。這些個性化車款只是對其品牌旗下車型的一個多元化補充,豪華廠商可以通過售后或者其它渠道來攤銷成本,畢竟這些車型都是在原有的基礎(chǔ)車型衍生而來。
相反,對于一向走薄利多銷、以量取勝策略的自主品牌而言,這些不走量的車型可能讓它們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局面。不少自主品牌紛紛強調(diào)個性,將個性與年輕畫上等號,希望迎合汽車消費群體的年輕化,這些強調(diào)個性、標(biāo)新立異的車型的目標(biāo)受眾均是瞄準(zhǔn)90后甚至更年輕的群體。此外,個性車型一定程度上要付出更多的溢價成本,自主品牌的消費者比起豪華品牌消費者,前者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要遠高于后者。從銷量來看,年輕消費群體似乎對于個性的溢價并不買賬。
國情不同 個性受限
除了Coupe車型之外,其實這么多年來,汽車市場上一直存在著個性群體,例如兩廂轎車以及后續(xù)衍生出來的Cross車型、旅行版等等。但是汽車市場發(fā)展至今,車型越來越多,而兩廂轎車的存在感卻越來越低,轎車銷量Top30排行榜也只剩下高爾夫一株獨苗。即使兩廂、三廂并行的車系,三廂版本的銷量也是遠遠好于兩廂版本。
究其原因,歐美國家頗受歡迎的兩廂小車在國內(nèi)市場逐漸受到冷遇,主要原因是用車需求的差異。目前,不少國內(nèi)消費者選購的可能是家庭的第一輛車,必然需要考慮更多家庭的用車訴求;例如后排大空間、充裕的行李廂空間。而外國用家可能是選購家里的第二輛、甚至第三輛車,可以從自己用車的角度出發(fā),選擇更省油、操控更靈巧、停車更方便的兩廂車。
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,小型SUV市場的崛起。小型SUV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兩廂車的生存空間,因為比起兩廂轎車,小型SUV通過性更好、實用性有一定提升,同時外觀上又能體現(xiàn)兩廂車的特點。
適度個性或許更有益
外觀設(shè)計確實比動力、內(nèi)飾更直白體現(xiàn)個性的一面,因此部分廠商的策略是在車型設(shè)置上增加擁有外觀套件的高配或者頂配車型。寶馬算是較早嘗鮮的品牌,在3系車型增加高配車型獨享的豪華設(shè)計套裝和M運動套件。在得到市場認可之后,寶馬的全新3系車型全面下放M運動套件。
目前,越來越多廠商選擇通過外觀套件向消費者展現(xiàn)車型個性,這樣的輕度個性展現(xiàn)比起推出全新車型,試錯成本和代價都要小得多。有些廠商依舊選擇將外觀套件放在頂配車型,以此作為一個營銷的概念。另外有些廠商則采取與寶馬相同的做法,將外觀套件下放到中低配車型,甚至一個車系出現(xiàn)兩種外觀套件,體現(xiàn)兩種設(shè)計風(fēng)格,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。
個性實際上應(yīng)該更加接近小眾的概念,顧名思義就是難以得到大眾支持,與主流處于對立面。放在汽車市場上,個性、小眾的車型自然是較難取得很好的銷量。年輕人確實更偏向于追求個性,但汽車畢竟是大宗商品,他們也很難完全拋開價格去追求個性。如果消費者在汽車的消費力度達到百萬級以上級別,面對雙門轎跑、敞篷、旅行車等個性車型,他們可以顯得毫無壓力。但是消費能力如此高的群體與這些個性車型一樣,同樣是小眾,并不具有普遍性。在目前的市況下,汽車廠商在適度個性和價格之間取得平衡,或許是一個爭取市場更好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