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分類是今年的一大熱詞,科博會上專攻垃圾分類機器人賺足眼球。科博會1B展館內(nèi),北京安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“模塊化智能資源分揀機器人”,在現(xiàn)場不知疲倦地為觀眾表演絕活兒——給垃圾分類。
資料圖
不規(guī)則的木頭、磚頭,各式各樣的塑料瓶、易拉罐,源源不斷來到傳送帶,正上方的機器人通過攝像頭“眼睛”一掃,識別出來物體的大小、特征,“大腦”迅速判斷,立即干脆利落地張開機械手,把垃圾抓起,分類放到不同的箱子里。
“機器人每小時能抓2400次,相當于抓一次1.5秒。”不論是50厘米長的大塊木頭,還是10厘米長的小磚塊、易拉罐,只要在機器人抓取范圍內(nèi),分揀機器人都不會“放過”。機器人每次最大抓取重量是20斤。
“識別非常難,因為垃圾是不規(guī)則、非標準的。”公司總經(jīng)理李高強介紹,做到這些最關鍵的就是人工智能。從2017年開始,團隊就開始研發(fā)人工智能機器人,人工智能需要融入各行各業(yè),在選擇細分落地方向時,團隊選擇當時的“冷門”——還不受關注的垃圾分類。
兩年多來,通過深度視覺識別技術,不斷訓練、學習和迭代,機器人逐漸熟悉各種垃圾的種類、特點,識別準確度越來越高。再加上公司自主研發(fā)的高速機器人分揀技術,最終實現(xiàn)一體化智能分揀。
據(jù)李高強介紹,用人工智能做重型建筑垃圾分揀的,目前全球只有兩家有成熟產(chǎn)品,一家是芬蘭企業(yè),另一家就是北京安麒智能科技。“從識別到抓取,我們的速度是1.5秒/次,他們是1.8秒/次?梢哉f,我們的智能分揀機器人是全球速度最快的。”
“混雜的是垃圾,分開的就是資源。”李高強表示,每年拆遷、裝修、生活垃圾那么多,填埋和焚燒都面臨著難題,將垃圾通過分類實現(xiàn)資源化是必然選擇。但現(xiàn)在垃圾分類有不少還依靠“人海戰(zhàn)術”,讓一堆人在處置線上分揀,灰塵、噪音、人身傷害等工作環(huán)境惡劣。還有的是靠傳統(tǒng)機械,但同樣也存在問題——垃圾太復雜,難以分揀干凈,結(jié)果只會把一大堆垃圾分成若干小堆垃圾。
李高強說,通過把機器人編組,6個機器人組成一套裝修垃圾智能分揀處置線,有的揀木頭,有的揀塑料瓶,有的揀易拉罐,有的分揀混凝土,就可實現(xiàn)每年15萬噸的裝修垃圾資源化精細分揀規(guī)模。“遠期目標是,能讓機器干的,全部讓機器干。近期目標是,人只干一點點,剩下的留給機器。”
垃圾分類做到干濕分離很重要。如果干濕垃圾不分離,干垃圾的資源化價值就打折扣,資源化成本也會大大提高。李高強說,“生活垃圾在前端如果能做到干濕分離,70%到80%的資源價值就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。” 這樣的話,濕垃圾可拿去堆肥,干垃圾通過轉(zhuǎn)運站、資源化工廠,就能進入資源化階段。
北京安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機器視覺和智能機器人技術,打造領先的機器視覺實時識別、智能分類深度學習、高速機器人抓取平臺。安麒智能將致力于“讓機器懂世界,讓世界更美好”。
安麒智能的核心開發(fā)團隊包括來清華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、北航機器人所、美國倫斯勒理工的博士/碩士,其開發(fā)的核心技術將首先應用于環(huán)保領域,開發(fā)基于智能分揀機器人和智能視覺的固廢管理及資源化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