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汽車編輯,免不了要回答一些親朋好友關于購車的問題,例如15萬買哪一款車型比較好、買汽油版車型還是雙擎車型。當中有些問題是令我感到有點疑惑,例如買某款車的高配(或者頂配)好不好。為什么要買高配車型呢,我也試圖了解對方對于高配車型感興趣的點在哪里,而得到答案是高配車型配置齊全、內飾看著更高檔。
事實上,坊間有個說法,便是買車就要買高配,配置齊全。比起低配,高配車型在外觀細節(jié)、內飾用料做工都更顯檔次。除了價格高之外,高配車型貌似沒有什么缺點,但事實真的如此嗎,兵哥卻并不這么認為。
車價越貴 高配配置越不實用
首先,高配車型多出的配置具體有哪些,實際上每個級別的車型都會出現(xiàn)較大的差異,并不能一概而論。以10萬級的國產(chǎn)緊湊型轎車帝豪為例,高配車型比低配車型主要增加了安全氣囊數(shù)量、真皮座椅、主駕駛座椅電動調節(jié)、LED大燈等實用性較高的安全配置和舒適配置。而15萬級合資緊湊型轎車思域的高配車型所增加的配置又不大一樣,多出了車道保持、全速自適應續(xù)航、方向盤換擋、LED大燈等配置。
再來看看20萬級以上的合資中級車凱美瑞,高配車型則多出方向盤電動調節(jié)、方向盤記憶、前排座椅加熱通風、電動座椅記憶功能、后排座椅電動調節(jié)、JBL音響等配置。不難看出,不同級別的高配車型在增量配置的偏向性是有明顯區(qū)別的,級別較低的高配車型配置集中在偏實用性配置,配備的必要性更強。而級別越高的高配車型增量配置則更偏向于體現(xiàn)高價位、高檔次。由于中高端車型車價較高,車系中的中低配車型配置已經(jīng)相對豐富,安全、操控、舒適性等方面的配置該有的都有了,所以高配車型的增量配置更多是屬于錦上添花。
因此,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,20萬以下的中低端車型更值得選擇高配車型。至于中高端車型甚至豪華車型,其受眾群體的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,他們并不那么看重性價比,相反應有盡有的配置和高配車型的高級感才是他們的消費需求。
輪胎也是一個幸福的煩惱
除了配置外,如果高配車型沒有特別的外觀套件,四個輪子可能便是高配與中低配車型之間最大的外觀區(qū)別。高配車型一般會配備尺寸更大更美觀的輪圈以及相應尺寸的輪胎。高配車型所配備的輪胎特點是扁平比更小、胎面更寬、尺寸更大,好處是輪胎抓地力和提速性能更好,缺點是胎壁更薄,濾振能力會削弱,胎面更寬,胎噪相對也會大一點。
此外,輪胎的更換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,級別越高售價越貴的車型,其中配和高配車型之間的輪胎更換成本差距越大,F(xiàn)在部分國產(chǎn)SUV中配和高配車型便是采用18英寸和19英寸的輪胎,有些車型甚至采用19英寸和20英寸。消費者日后更換原廠輪胎的時候,可能得多掏些錢。當然也可以選擇檔次稍低一些的輪胎,價格會便宜一些。
高配并不代表更保值
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認為高配的新車價格比較高,配置更加豐富,以后二手車轉賣的時候,保值率相對會更高一些,但是事實往往與預想有較大差異。當打開二手車網(wǎng)站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車型篩選欄目里面并沒有高低中配的選項,即使是篩選具體配置,也是放在篩選欄目最靠后的位置。同一車型二手車估價的核心參數(shù)是車齡、變速箱類型、里程。
以2014款寶馬3系2.0T低功率車型為例,高配的320Li豪華設計套裝與低配的320Li時尚型的新車價差為4.4萬元,但兩者在二手市場的價差只有5000元,高配車型多出的17英寸輪圈、方向盤換擋、前排座椅加熱、車內氛圍燈等配置并沒能成為其在二手市場溢價的籌碼。二手車消費者顯然不太關心所選購車型是否高配,或者配有外觀套件,車型的成色、車齡、是否發(fā)生嚴重碰撞事故才是他們更為關心的。
前段時間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,有錢人選擇全都要;至于預算不夠的朋友,只能在其中作出取舍。其實選擇高配車型并無對錯之分,只有適合跟不適合的區(qū)別;對于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,自然更有資本無視高配的溢價和日后用車轉手的二次成本,但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應該了解高配車型是否適合自己的用車需求,在作抉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