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鹿原》可是茅盾文學獎小說,內(nèi)容經(jīng)得起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的檢閱,已經(jīng)無數(shù)次被搬上銀幕或話劇舞臺,并且引起轟動,難道這次就不會延續(xù)此前的轟動?
再看,劇中的演員陣容,張嘉譯、何冰、秦海璐、劉佩琦、雷佳音、翟天臨、李沁……且問哪一個不是實力派,哪一個背后沒有強大的粉絲團?你有陸毅我可有張嘉譯,你有張豐毅我可有何冰,你有吳剛我可有秦海璐,從二者演員的陣容看,應(yīng)該說是旗鼓相當,難分伯仲。
再看看從全球首映現(xiàn)場傳來的鏡頭和配合該劇宣傳而量身打造的部分“看點”:一封致陳忠實先生的信,令主創(chuàng)團隊和現(xiàn)場無數(shù)敬重陳忠實的書迷淚奔,何冰調(diào)侃拍攝艱苦,張嘉譯人生厚度可和白嘉軒對話,秦海璐為戲減重30斤……怎么樣,夠吸引人吧。
沒準,就有正在看《人民的名義》的觀眾掉頭看《白鹿原》。
但就算沖淡真正到來,又能如何?《人民的名義》好評依然在,影響力依然在,誰讓它是近年來又一部點燃年輕人追劇熱情的主旋律電視劇呢?一部好劇就好似金子,即使埋在土里也會閃閃發(fā)光。也許有人會掉頭去看《白鹿原》,但同樣也會有新的觀眾將熒屏緊緊鎖定《人民的名義》。就如同我,因為工作緣故還沒時間看,但已下定決心非看此劇不可。
一部好的電視劇就不怕挑戰(zhàn),何況《人民的名義》有足夠的實力來迎接挑戰(zhàn)。多少觀眾選擇《人民的名義》,多少觀眾又會選擇《白鹿原》,征服觀眾的永遠是實力。但誰贏誰輸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們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劇情和觀感,為我們“看什么”提供了更多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