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汶川兒女
出品時間:2010年
出品公司:深圳市川安視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
制片地區(qū):廣東深圳、四川汶川
導演:牛超強
編。何渲緞
主演:張恒,許毛毛,廖學秋
集數(shù):22
類型:災后心理重建
上映時間:2010年
《汶川兒女》劇情介紹
本劇表現(xiàn)汶川縣災后重建中,汶川人民與嶺南援建方團結協(xié)作,重建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偉大歷程。
它是誕生在汶川地震廢墟上的最新故事,它塑造了影視熒幕從未有過的人物形象,它表現(xiàn)了厚重博大的時代主題:大恩大德,回腸蕩氣;大情大義、感天動地;情滿山川、義薄云天。它讓所有的中國人再次把目光投向汶川,再次為之動容。它告訴中國、告訴世界,在5.12汶川大地震后的兩三年里,汶川人如何涅槃重生……本劇以組建災區(qū)“母親之家”、破碎家庭重組、高齡婦女再生育、新生命誕生為故事主線,塑造了基層干部銀杏、縣長曲大川、縣委秦書記、嶺南援建組組長朱支援、女教師廖家妹、干部任明、志愿者白鴿、老兵、心理專家楊柳、以及災區(qū)群眾牛大姐、簡老板、牛二、云朵、災區(qū)孩子小雨、巧兒、娟子等鮮活的災區(qū)人物形象,表現(xiàn)黨和國家以人為本,對災區(qū)重建精神家園的關懷,表現(xiàn)災區(qū)人民的艱韌、頑強和奮斗,走向重生的艱辛曲折的歷程。
本劇融入羌族元素,畫面中流溢著異域風情,提供了汶川“帳蓬時代”和“板房時代”的珍貴影像,為人類如何戰(zhàn)勝面對突發(fā)災難,恢復心理創(chuàng)傷提供了成功經驗。
大地震中,“千斤頂縣長”曲大川的妻子遇難,造成了女兒巧兒心理自閉,他強忍悲痛投入災后重建工作,忍辱負重、敢于擔當,在災后重建中成長,成為個性鮮明的“災區(qū)縣長”。
災區(qū)安置社區(qū)主任銀杏地震中失去了丈夫,作為女人,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災區(qū)媽媽們的苦痛,和志愿者白鴿創(chuàng)建了“母親之家”,努力幫助牛大姐、瘋嫂等媽媽們恢復心理創(chuàng)傷,走出地震陰影。
援建工作急難險重,組長朱支援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,老母親在嶺南病重住院,他沒時間回家探望。妻子楊柳是個心理學教授,通過網(wǎng)絡為“母親之家”進行指導,效果顯著。
對于“母親之家”,曲大川開始并不理解,認為災后重建工作十萬火急,沒時間去管“婆婆媽媽”的事,由此與銀杏發(fā)生矛盾沖突,秦書記支持“母親之家”工作,認為災區(qū)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,人的生命高于一切,災區(qū)母親們是最需要關懷的一個群體。
“母親之家”成為喪夫失子的母親們聚集地,銀杏、白鴿、廖家妹調集社會各界力量對她們進行心理疏導和援助。媽媽們折疊著紙玫瑰,互相傾訴,互相開導,接受著專業(yè)的心理干預,不再成天以淚洗面,開始面對現(xiàn)實,對生活又有了希望。
汶川災后重建工作千頭萬緒。曲大川性格剛烈、豪放急躁,朱支援理性冷靜,儒雅穩(wěn)健,二人為工作問題爭得面紅耳赤,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
為了讓單親母親們盡快成立家庭,銀杏、白鴿在廣場上舉辦“單親聯(lián)誼會”,幫助單身男女“組家”,許多破碎的家庭得以完整,一對對新人去墓地給前夫前妻燒紙,成親的鞭炮打破的廢墟的死寂,災區(qū)的板房里傳出了陣陣笑聲。
曲大川與銀杏在工作接觸中了解、相愛,但女兒巧兒在心理上排斥,不想讓別的女人取代她的媽媽。女教師廖家妹信守對巧兒媽媽的臨終囑托,想成為巧兒的媽媽,兩個女人產生矛盾。
四十多歲的牛大姐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兒,丈夫簡老板由此一蹶不振,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信心,天天以酒麻醉。牛大姐決定再生一個孩子,使日子再有奔頭,不料簡老板不配合,銀杏鼓勵她繼續(xù)與簡老板溝通。國家為災區(qū)再生育婦女免費,打通了生命的綠色通道。牛大姐和一批高齡婦女再次懷孕,女人們渴望新生命的到來,但又出現(xiàn)死胎、流產等諸多事件,困難重重。
楊柳來到了汶川,帶來了婆婆的遺照,朱支援這才知道母親的去世,面對母親遺照他跪地大哭。
抗震英雄退伍老兵,留在汶川搞重建,組成了老兵突擊隊。他對銀杏產生了感情,而嶺南援建組的靚女又暗戀上這個有情義的北方男人。
嶺南企業(yè)家陳震生前來汶川修建一所“震不倒”的學校,克服了工期短,路況差等種種艱辛,創(chuàng)造了建筑的奇跡。
銀杏和楊柳積極組織婦女們再就業(yè),使災區(qū)婦女們自立、自信、自強,婦女們有了收入,對未來的生活又充滿了信心。
白鴿在與汶川干部任明接觸中產生情感。任明在地震中失去愛人和孩子,災后重建中工作壓力大而患上憂郁癥。秦書記提出把災區(qū)干部的心理疏導作為重要工作落實。白鴿的愛情喚起任明對生命、生活的熱愛。
“母親之家”的母親們堅韌而積極,驅走了地震災難的陰影,支持著她們的丈夫、兄弟們一起重建新汶川,并給男人們有了溫馨歇息的港灣,有了為之努力的方向。
汶川災后重建三年規(guī)劃兩年基本完成。陳震生的汶川學校已建成,異地讀書的學生們回到汶川,新學校里升起了五星紅旗。陽光安居小區(qū)建成,群眾離開板房,搬入了抵抗八級地震的新居。牛大姐等眾多高齡母親的新生兒的啼哭聲響徹在汶川的上空。
鮮紅的太陽從汶川升起。